校园志愿服务不是“任务”而是看见世界的“另一种方式”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站在这里,我想先请大家回想一个场景——当你在校园公告栏上看到“招募志愿者”的海报时,脑海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什么?是“又凑不够学分了”的无奈?是“能加综测分”的算计?还是“周末又要早起”的抱怨?我们似乎习惯了将志愿服务框定在“任务清单”里,用时长、学分、证书去量化它的价值。可当我们将它简化为一项需要完成的指标时,是否也错过了某种更珍贵的东西?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个被我们长期忽视的真相:校园志愿服务从来不是冷冰冰的“任务”,而是我们这代人认识世界、理解社会、重塑自我的“另一种方式”。它像一把钥匙,能打开一扇通往真实世界的门;它像一面棱镜,能折射出我们从未留意的人间光谱;它更像一座桥梁,能连接书本知识与鲜活生命的温度。当我们谈论志愿服务,很多人会立刻联想到“奉献”“牺牲”这些宏大词汇,仿佛它是一场需要英雄主义的壮举。但请允许我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去年冬天,我校计算机系的小林同学参加了社区“银发课堂”志愿服务,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起初他只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直到遇见78岁的张奶奶。老人颤抖着手指反复练习视频通话,只为远在国外的孙子能看清她新织的毛衣。当屏幕亮起的那一刻,老人浑浊的眼睛突然像孩子一样闪着光,而小林突然意识到——他教的不只是技术,更是跨越时空的亲情纽带。那天晚上,他在日记里写道:“原来代码可以编织思念,算法能传递温度。”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志愿服务的起点或许是“任务”,但它的终点必然是“看见”——看见那些被数字鸿沟隔绝的孤独,看见技术背后的人性需求,看见自己专业能力之外的社会价值。这种“看见”,正是课堂永远无法给予的认知革命。为什么说志愿服务是“看见世界的另一种方式”?因为它打破了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茧房。在校园里,我们习惯了用绩点、竞赛、实习来定义“优秀”,习惯了在同龄人圈层中比较成长速度。但当我们走进乡村小学,会发现一个背着破旧书包的孩子,为了一本二手故事书能雀跃半天;当我们陪伴残障人士出游,会懂得轮椅上的风景同样壮阔;当我们参与环保行动,会明白一条河流的清澈需要多少双手的守护。这些经历像一把把锤子,敲碎了我们用优越感筑起的高墙。记得我校医学院的小王同学在临终关怀服务后说:“以前我以为医学是战胜死亡,现在才懂得,它更是陪伴生命有尊严地谢幕。”这种认知的颠覆,不是靠教科书的理论灌输,而是靠在真实场景中与生命的深度对话。志愿服务让我们明白:世界不是由数据模型构建的抽象概念,而是由无数具体的人、具体的情感、具体的需求编织的立体网络。更深刻的是,志愿服务教会我们用“共情”替代“评判”。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太容易对他人的困境贴标签:贫困是因为“不努力”,孤独是因为“性格孤僻”,落后是因为“观念陈旧”。但当我们真正走进那些被标签覆盖的生命,会发现每个困境背后都有复杂的社会肌理。我校社会学系的同学在城中村调研时,曾遇到一位靠拾荒供女儿上学的单亲母亲。起初大家想当然地认为她需要经济援助,但深入交流后才得知,她最渴望的是女儿不被同学歧视。于是志愿者们设计了“城市探索计划”,邀请孩子们用镜头记录母亲眼中的城市,让偏见在真实的影像中消融。这个项目后来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奖项,但比奖项更重要的是,同学们学会了用“理解”代替“施舍”,用“赋能”替代“怜悯”。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正是志愿服务给予我们的精神财富——它让我们从高高在上的“拯救者”,变成并肩同行的“同行者”。或许有人会问:学业压力这么大,哪有时间做志愿服务?但请看看那些真正优秀的志愿者,他们往往也是学业上的佼佼者。为什么?因为志愿服务培养的恰恰是未来社会最需要的核心素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跨文化沟通的智慧、团队协作的精神。我校机械工程系的“创益工坊”团队,为山区学校设计低成本实验器材,不仅让上千名孩子第一次动手做科学实验,更在实践中深化了对材料力学、结构设计的理解;外语学院的同学们在翻译服务中,将专业知识转化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商学院的学生通过“公益创业”项目,探索商业向善的创新路径。这些经历证明:志愿服务不是学业的对立面,而是知识的练兵场。它让抽象的理论落地生根,让个人能力在服务他人中淬炼成长。正如一位参与过乡村支教的学长所说:“站在讲台上给孩子们讲函数时,我才真正理解了教育的意义——不是灌输公式,而是点燃对世界的好奇。”更值得深思的是,志愿服务正在重塑当代青年的价值坐标系。当“内卷”“躺平”成为流行词,当“精致利己”被奉为生存法则,志愿服务像一股清流,让我们重新思考“何为有价值的人生”。我校环境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小李,放弃了高薪的环保咨询工作,选择扎根青海三江源保护区。他说:“大二那年参与湿地保护志愿服务时,我见过藏羚羊群在晨光中奔跑的壮美,也见过盗猎者留下的累累伤痕。那一刻我明白,有些价值无法用薪资衡量。”这样的选择或许不是主流,但它昭示着一种可能:当我们在服务中触摸到更广阔的生命维度,金钱、地位这些世俗标尺便不再是唯一的追求。志愿服务让我们发现:人生的价值不仅在于获取,更在于给予;不仅在于攀登,更在于照亮。当然,要让志愿服务真正成为“看见世界的方式”,还需要我们共同改变认知。学校层面,要打破“任务化”导向,建立更科学的评价体系——不是简单统计服务时长,而是关注学生的成长轨迹;不是强制要求参与,而是创造有吸引力的项目。去年我校推出的“志愿服务学分银行”就很有启发: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不同领域的服务,通过项目设计、过程反思、成果展示来兑换学分。这种模式让志愿服务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参与者都要转变心态:别把志愿服务当成简历上的点缀,而要把它当作认识世界的窗口;别只关注“我做了什么”,多思考“我学到了什么”;别满足于感动自己,要致力于带来真实改变。记住:真正的志愿服务,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双向的滋养——你用行动温暖世界,世界用真相丰富你。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回望,志愿服务精神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隐形力量。从特蕾莎修女在加尔各答的贫民窟拥抱垂死者,到“感动中国”人物张桂梅在大山深处点亮女孩们的梦想;从北京奥运会上百万志愿者的微笑,到疫情期间无数青年逆行的身影……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志愿服务不是西方的舶来品,而是根植于人类共同情感的精神基因;不是年轻人的选修课,而是生命成长的必修课。当我们在校园里参与一次志愿服务,其实是在延续这条跨越时空的精神长河,是在用行动回答那个永恒的命题:人,应该怎样活着?亲爱的同学们,当我们下次再看到志愿服务招募海报时,能否试着换一种眼光?把它看作一次探索未知的旅程,而非必须完成的任务;把它当作一面照见自我的镜子,而非赚取分数的工具;把它当成一场与世界深度对话的仪式,而非走过场的表演。相信我,当你真正走进那些需要帮助的群体,当你用双手触摸社会的肌理,当你用心灵感受生命的重量,你会收获比任何学分都珍贵的成长——你会看见贫困背后的坚韧,孤独深处的渴望,苦难中绽放的人性光辉;你会重新认识自己的专业价值,重新定义人生的成功标准,重新找到与世界连接的方式。这种“看见”,将让你拥有更辽阔的视野、更丰盈的内心、更坚定的方向。最后,我想用一位志愿者的话与大家共勉:“我们以为自己在照亮别人,后来才发现,是那些被我们照亮的人,让我们看清了世界的模样。”是的,校园志愿服务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一场双向的启蒙——它让我们在服务中理解世界,在理解中重塑自我。让我们从此刻开始,把每一次志愿服务都当作认识世界的珍贵契机,用脚步丈量社会的真实,用心灵感受生命的温度,用行动书写青春的答案。当我们真正学会用“另一种方式”看见世界,世界终将以更完整的模样,映照在你清澈的眼眸。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