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一代该如何成为文化的“传灯人”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站在这里,我想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这样几个画面:在贵州黔东南的苗寨里,一位银发苍苍的老奶奶正用布满皱纹的手捻着银丝,錾刻出象征吉祥的蝴蝶纹样;在苏州的绣坊里,绣娘指尖的丝线在绸缎上穿梭,一幅《姑苏繁华图》在光影中渐渐苏醒;在黄土高原的窑洞前,老艺人吼着信天游,手中的三弦琴声在沟壑间回荡……这些画面,就是我们常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先辈们用智慧与情感凝结的生活艺术,是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文化基因。然而,当这些画面与当下快节奏的现代生活相遇时,我们不禁会问:这些承载着千年记忆的非遗,真的只能成为博物馆里的“老古董”,被陈列在玻璃展柜中供人凭吊吗?年轻一代,又该如何接过前辈手中的“灯”,让这些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继续发光发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非遗的世界,探讨年轻人如何成为文化的“传灯人”,让传统技艺在当代生活中“活”出新的生命力。当我们谈论非遗时,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可能是“古老”“传统”“过时”这样的标签。似乎非遗是属于爷爷辈的记忆,是与智能手机、短视频、元宇宙格格不入的“旧事物”。但事实真的如此吗?让我们先看一组数据:根据文化和旅游部的统计,截至2023年,我国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68人,而其中70岁以上的占比超过60%。这组数字背后,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许多非遗技艺正面临着“人走技失”的危机。当老一辈传承人逐渐老去,如果年轻人不愿接手、不懂接手、不会接手,这些承载着民族智慧的文化瑰宝,真的可能成为永远沉睡的“老古董”。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非遗从来不是僵化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活水”。它诞生于先辈们的日常生活,是农耕文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中人们与自然对话、与社会相处、与自我和解的智慧结晶。比如,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时间的刻度,更是古人观察物候变化、指导农事生产的生存智慧;中医针灸不仅是治疗疾病的技术,更是“天人合一”生命哲学的体现;传统戏曲不仅是舞台表演,更是承载着历史叙事、道德教化、审美情趣的“立体教科书”。这些非遗项目,本质上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思维的范式”“情感的载体”,它们所蕴含的和谐共生、精益求精、敬畏自然的理念,在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当我们面对生态危机时,传统村落“依山傍水”的营造理念能给我们启示;当我们追求“慢生活”时,传统茶道、香道中的“静心”哲学能慰藉心灵;当我们谈论“工匠精神”时,非遗传承人“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正是最好的诠释。因此,非遗不是“老古董”,而是先辈留给我们应对现代性问题的“智慧锦囊”,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脉所系”。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理解:传承非遗,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要从传统中汲取力量,更好地走向未来。那么,为什么年轻一代在非遗传承中扮演着如此关键的角色?答案其实藏在“传承”二字的本质里。“传”是传递,“承”是承接,而真正的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在理解基础上的再创造。年轻人作为互联网原住民,作为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的群体,他们拥有老一辈传承人不具备的独特优势:首先是“数字基因”。在短视频、直播、VR/AR等新技术普及的今天,年轻人能轻松运用这些工具为非遗“插上翅膀”。比如,95后非遗传承人吴欣玥,通过抖音直播苏绣技艺,单场观看量超过百万,让原本“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苏绣走进了大众视野;00后大学生团队用VR技术复原了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舞蹈,让观众能沉浸式感受千年艺术的魅力。这些创新传播方式,打破了非遗传承的时空限制,让更多人“看见”非遗、“了解”非遗、“爱上”非遗。其次是“跨界思维”。年轻人成长于多元文化交融的环境,他们不受传统门派的束缚,敢于将非遗与现代设计、时尚、音乐、游戏等领域跨界融合。比如,国潮品牌“密扇”将粤绣、苗绣等传统刺绣元素与现代时装设计结合,推出的“女侠”系列在年轻人中引发抢购;音乐人阿朵将苗族飞歌、侗族大歌与电子音乐融合,创作出《世界》等歌曲,让传统民歌在音乐节上焕发新生;游戏《原神》中融入了戏曲、皮影、传统建筑等非遗元素,吸引了全球亿万玩家在娱乐中感受中国文化。这种“非遗+”的跨界模式,不仅拓展了非遗的应用场景,更让传统技艺获得了新的市场价值和生命力。再者是“国际视野”。今天的年轻人比任何一代都更具有全球意识,他们能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非遗的故事。比如,青年设计师劳伦斯·许将云锦、苏绣等非遗元素融入礼服设计,让范冰冰的“龙袍”造型惊艳巴黎时装周;留学生李子柒在YouTube上发布传统美食、手工艺视频,向全球观众展示了中国非遗的田园诗意,单条视频播放量超亿次。这些实践证明,年轻人有能力让非遗走出国门,成为中国文化对话世界的重要桥梁。正是这些独特的优势,让年轻一代成为非遗传承不可或缺的“生力军”——他们既是“学习者”,向老一辈传承人掌握技艺精髓;也是“创新者”,为传统注入时代活力;更是“传播者”,让非遗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往往充满挑战。在非遗传承的道路上,年轻人依然面临着诸多困境。首当其冲的是“经济压力”。许多非遗技艺学习周期长、见效慢,比如一件精美的苏绣作品可能需要绣娘花费数月甚至数年时间完成,而市场售价却难以匹配其劳动价值;传统戏曲演员需要从小练功,但演出机会少、收入不稳定,让很多有天赋的年轻人望而却步。其次是“认知偏差”。在“成功学”盛行的当下,很多年轻人认为从事非遗传承“没前途”“不体面”,宁愿选择互联网、金融等“热门行业”。再者是“传承断层”。一些非遗技艺的传承方式依赖“口传心授”,缺乏系统化的教材和标准化的课程,年轻人学习起来难度大;而部分老一辈传承人思想保守,不愿接受创新,导致“传”与“承”之间产生隔阂。面对这些困境,我们该如何破局?其实,答案就藏在“传灯人”这个意象中。“灯”象征着光明、温暖和希望,而“传灯”则意味着传递火种、延续光明。作为文化的“传灯人”,年轻人需要做的,不仅仅是“接灯”,更要“添油”“拨芯”,让这盏灯在新时代燃烧得更旺、更亮。具体而言,年轻一代成为文化“传灯人”,可以从三个层面入手:首先是“用心学”——沉下心来,走进非遗的“灵魂深处”。非遗传承,技艺是“形”,文化是“神”。如果只学技巧,不悟其道,传承就会变成没有灵魂的“空壳”。年轻人要放下浮躁,像海绵一样吸收传统技艺中的精髓。比如,学习传统木工,不仅要掌握榫卯结构的技巧,更要理解“天人合一”的营造理念——为什么古人不用一根钉子就能让建筑屹立百年?这其中蕴含着对木材特性的尊重、对力学原理的巧妙运用,更是一种“道法自然”的哲学智慧。学习传统戏曲,不仅要练好唱念做打,更要体会角色中的“情”与“理”——为什么《牡丹亭》能传唱百年?因为它表达了对真爱的执着追求,这种情感是跨越时空的。年轻人可以通过“拜师学艺”“田野调查”“深度体验”等方式,与老一辈传承人建立真正的情感连接。比如,中国美术学院的学生们每年都会深入云南、贵州等地的少数民族村寨,与当地艺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在真实的语境中学习蜡染、银饰制作等技艺。这种“沉浸式学习”,让年轻人不仅学到了“手艺”,更读懂了“人心”——理解了非遗背后蕴含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和审美追求。只有当年轻人真正爱上了非遗的文化内核,传承才会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守护”。其次是“大胆创”——打破边界,让非遗在当代生活中“落地生根”。传统非遗要“活”在当下,就必须与现代生活产生连接。年轻人要敢于打破“非遗必须原汁原味”的思维定式,在尊重传统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表达。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叛”,而是对传统的“激活”。比如,在产品设计上,可以将非遗元素与现代审美结合。故宫文创的成功就给了我们启示:他们将故宫建筑、文物中的纹样、色彩、故事提取出来,设计成胶带、笔记本、彩妆等日常用品,让“高大上”的故宫文化变得“可触摸、可使用、可分享”。年轻人可以借鉴这种思路,将苗绣的图案融入现代服饰,将景泰蓝的工艺应用于家居饰品,将传统剪纸的元素设计成动漫IP。在传播方式上,可以善用新媒体平台。B站UP主“才疏学浅的才浅”用5000根热缩片还原了《只此青绿》中的服饰,视频播放量超2000万,让传统舞蹈艺术以“二次元”的方式走红;抖音博主“江寻千”通过短视频展示打铁花、制作油纸伞等非遗技艺,吸引了超千万粉丝,让许多年轻人第一次知道“原来我们的传统文化这么酷”。在商业模式上,可以探索“非遗+电商”“非遗+旅游”“非遗+教育”等多元路径。比如,淘宝“非遗购物节”让非遗产品通过直播带货走向全国;贵州丹寨的“非遗小镇”将蜡染、古法造纸等技艺体验融入旅游项目,既带动了当地经济,又让游客在互动中感受非遗魅力。这些创新实践证明:当非遗与现代生活、现代技术、现代市场相遇,就能碰撞出令人惊喜的火花。年轻人要做的,就是成为那个“点火者”,用创意让非遗从“博物馆”走向“生活场”,从“小众爱好”变成“大众潮流”。再者是“用力传”——搭建桥梁,让非遗文化“薪火相传”。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非遗传承需要“众人拾柴火焰高”。年轻人不仅要自己成为“传灯人”,更要带动更多人加入传承的队伍。一方面,要做好“翻译官”,用年轻人听得懂的语言讲述非遗故事。比如,将复杂的非遗知识转化为有趣的短视频、漫画、播客;在校园里开设非遗社团、举办非遗体验活动;在社区组织非遗工作坊,让老人、孩子都能参与其中。另一方面,要成为“连接器”,链接政府、企业、学校、媒体等多方资源。比如,参与非遗保护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为传承人争取更多支持;与企业合作开发非遗产品,拓展市场渠道;与学校合作开发非遗课程,让非遗走进课堂;与媒体合作策划非遗主题报道,提升社会关注度。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传承者”,发现和带动更多对非遗感兴趣的年轻人。比如,青年传承人郎佳子彧不仅自己传承面人郎技艺,还开设工作室免费教年轻人捏面人,他的学生中已有不少人能独立创作;云南“90后”彝绣传承人樊志勇成立合作社,培训了上千名绣娘,让彝绣成为带动当地女性就业的“阳光产业”。这种“传承人培养传承人”的模式,能让非遗传承形成“滚雪球”效应,从“单点传承”变成“网络传承”。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传灯人”的队伍,非遗传承的“火种”就会越烧越旺,最终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态势。朋友们,非遗传承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场需要几代人接力的“文化长跑”。在这场长跑中,年轻一代既是“接棒者”,也是“领跑者”。我们不必苛求自己成为“大师级”的传承人,但我们可以成为非遗文化的“守护者”“创新者”“传播者”——哪怕只是学会一项简单的传统手工艺,哪怕只是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一条非遗视频,哪怕只是向朋友介绍一个非遗故事,都是在为非遗传承添砖加瓦。想象一下,当未来的某一天,我们的孩子穿着融入非遗元素的时尚服饰,玩着以非遗为主题的游戏,看着用非遗技术制作的动画电影;当二十四节气不再是日历上的文字,而是我们生活中的饮食指南、养生法则;当传统戏曲的唱腔在流行音乐中响起,当古老纹样在数字艺术中闪耀——那将是怎样一幅令人振奋的文化图景?这幅图景的实现,需要我们每一个年轻人的参与。最后,我想用一位老传承人的话与大家共勉:“非遗就像一盏灯,老一辈人点亮了它,现在要交给年轻人了。你们不仅要让这盏灯继续亮着,还要让它照亮更多人的路。”是的,我们年轻一代,就是文化的“传灯人”。让我们接过前辈手中的灯,用热爱守护它的光芒,用创新为它注入新的能量,用行动将它传递给更多人。当千年的光穿过年轻的瞳孔,当古老的智慧在当代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我们终将看到:非遗不是“老古董”,而是永不熄灭的文明之火;而我们,正是让这团火越烧越旺的“传灯人”!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