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论语》《楚辞》中探寻古人的生存智慧尊敬的各位来宾,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当我们站在现代社会的十字路口,面对生活的奔波、职场的挑战、心灵的迷茫时,常常会忍不住追问:如何才能活得更清醒、更从容、更有力量?或许,答案就藏在那些穿越千年时光,依然散发着智慧光芒的中华典籍里。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走进《典籍里的中国》,从两部影响深远的经典——《论语》与《楚辞》出发,去读懂古人的生存智慧,去寻找能照亮我们当下生活的精神力量。提到《论语》,大家一定不陌生。这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短短两万多字,却涵盖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方面面。从小到大,我们或多或少都读过其中的句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些话看似简单,却像一把把钥匙,能打开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很多困惑。记得有一次,我遇到一位刚入职场的年轻人,他满脸焦虑地告诉我,自己每天加班到深夜,努力完成每一项工作,可还是得不到领导的认可,同事之间的关系也总是处理不好,感觉快要撑不下去了。我没有给他讲太多大道理,只是和他聊起了《论语》里“吾日三省吾身”的故事。孔子的弟子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每天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有没有尽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诚实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认真复习?我问这位年轻人:“你每天忙完工作后,有没有静下心来想一想,今天做的事情有没有考虑到团队的需求?和同事沟通时有没有做到坦诚相待?领导交代的任务,有没有真正理解背后的意图再去执行?”他愣了一下,随后慢慢低下头,说自己从来没有这样反思过,总是觉得只要把事情做完就行,却忽略了做事的方式和与人相处的细节。后来,他试着按照“三省吾身”的方法去调整自己,每天花十分钟回顾当天的工作和人际交往,慢慢发现自己在沟通中确实存在急躁的问题,在工作中也常常只关注自己的任务,没有主动配合同事。几个月后,他再次找到我,脸上多了几分从容,他说现在不仅和同事的关系融洽了,领导也开始认可他的工作,更重要的是,他不再像以前那样焦虑,因为他知道了如何在反思中不断改进自己。你看,《论语》里的智慧从来都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能直接指导我们生活的“行动指南”。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历经坎坷,却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他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种在困境中依然能找到乐趣、坚守理想的精神,不正是我们现代人最需要的吗?现在很多人抱怨生活压力大,觉得日子过得没意思,其实不是生活本身缺少乐趣,而是我们缺少了像孔子那样“乐以忘忧”的心态。如果我们能像孔子那样,把精力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情上,在学习中收获成长,在付出中感受价值,就不会被生活的烦恼所困扰,反而能在忙碌中找到内心的平静。《论语》教给我们的,还有为人处世的温度。孔子说“仁者爱人”,强调要以善良之心对待他人;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告诉我们要尊重差异,在和谐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这些道理,在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比如在家庭中,“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家庭和睦的基础;在工作中,“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帮助同事、支持团队,才能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在社会中,“见义不为,无勇也”,面对需要帮助的人,勇敢地伸出援手,才能让社会变得更加温暖。如果说《论语》像一位温和的长者,用平实的话语教我们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安身立命,那么《楚辞》就像一位浪漫的诗人,用炽热的情感教我们如何在困境中坚守本心、追求理想。提到《楚辞》,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道出了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用“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誓言,展现了对信念的坚定坚守。或许有人会说,屈原的时代离我们太远了,他的忧愁和理想,和我们现在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其实不然。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每个人都会面临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都会遇到坚持与放弃的选择。去年,我认识了一位从事非遗传承的手艺人,他专注于制作传统的竹编工艺品,已经坚持了二十多年。在这二十多年里,他经历过很多困难:年轻人不愿意学这门手艺,担心赚不到钱;市场上充斥着廉价的机器制品,传统竹编的销量越来越差;甚至家人也劝他放弃,找一份更稳定的工作。可他始终没有动摇,他说:“我从小就跟着爷爷学竹编,看着一根根普通的竹子在爷爷手里变成精美的篮子、扇子,那种成就感是任何东西都替代不了的。现在虽然难,但我不能让这门手艺在我手里断了传承。”后来,他开始尝试把现代元素融入传统竹编,设计出一些符合年轻人审美的产品,还通过短视频平台分享自己的制作过程。慢慢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传统竹编,有人来向他学习手艺,有人专门来购买他的作品。他说,支撑他走下来的,就是屈原“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即使前路漫长,即使遇到再多困难,只要是自己认定的正确道路,就一定要坚持走下去。《楚辞》里的智慧,不仅在于对理想的坚守,更在于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屈原在《离骚》中,用丰富的想象、华丽的辞藻,构建了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精神家园。他把自己比作“香草”“美人”,象征着高尚的品德和纯洁的心灵;他借“问天”“问地”,表达对宇宙、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这种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能让我们在物质丰富的现代社会中,不迷失自己的方向。现在很多人沉迷于物质享受,把拥有多少财富、获得多少地位当作人生的目标,可当他们真正拥有这些东西时,却发现自己依然不快乐。这是因为他们忽略了精神世界的建设,就像一棵没有根的树,即使长得再高大,也经不起风雨的考验。而《楚辞》告诉我们,真正的幸福,不在于拥有多少物质财富,而在于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有自己热爱的事物,有坚定的信念,有高尚的品德。就像屈原,即使被流放,即使身处困境,依然能在精神世界中找到力量,依然能保持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论语》与《楚辞》,一部平实,一部浪漫;一部教我们如何在现实中立足,一部教我们如何在精神上超越。它们看似风格迥异,却共同构成了古人生存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脚踏实地的务实,又有仰望星空的理想;既有待人处世的温度,又有坚守本心的勇气。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两部典籍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从古代的文人墨客,到近代的仁人志士,再到现代的普通人,他们都从《论语》《楚辞》中汲取着智慧和力量。比如近代的鲁迅先生,他在黑暗的年代里,以笔为武器,唤醒沉睡的国人,他身上那种“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不正是对《论语》中“仁者爱人”和《楚辞》中“求索”精神的传承吗?再比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他那种“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的理想,那种几十年如一日扎根田间的坚持,不也是对古人生存智慧的最好诠释吗?今天,我们重读《论语》《楚辞》,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古代的文化,更是为了从古人的智慧中找到解决当下问题的方法。当我们面对工作压力时,《论语》中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会告诉我们,要培养对工作的热爱,在热爱中提升自己;当我们面对人际关系的困扰时,《论语》中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会告诉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价值;当我们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时,《楚辞》中的“九死其犹未悔”会告诉我们,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在坚持中接近理想;当我们面对精神的空虚时,《楚辞》中的“吾将上下而求索”会告诉我们,要不断追求精神的成长,在求索中丰富自己的内心。当然,我们传承古人的生存智慧,并不是要照搬古代的做法,而是要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赋予其新的内涵。比如《论语》中“学而时习之”,在古代主要指学习儒家经典,而在今天,它可以指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楚辞》中“求索”的精神,在古代主要指对政治理想的追求,而在今天,它可以指对科学真理的探索、对艺术境界的追求、对人生价值的实现。朋友们,中华典籍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论语》《楚辞》只是其中的两颗璀璨明珠。从《论语》的“仁义礼智信”,到《楚辞》的“求索”与“坚守”,古人用他们的智慧为我们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更需要静下心来,走进典籍的世界,去聆听古人的教诲,去汲取精神的力量。或许,我们可以从每天读几句《论语》开始,让“温故而知新”成为一种学习习惯,让“君子慎独”成为一种行为准则;或许,我们可以偶尔读一读《楚辞》,让“路漫漫其修远兮”的诗句激励自己不断前进,让“香草美人”的意象提醒自己保持高尚的品德。只要我们愿意去了解、去学习、去传承,古人的生存智慧就会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应对挑战、战胜困难的强大力量。最后,我想用《论语》中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我们不仅要传承古人的生存智慧,更要肩负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让我们一起,在典籍的光芒中,坚定前行的脚步,活出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精彩与从容,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