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乡村发展研学心得体会当汽车沿着蜿蜒的山路驶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错落有致的吊脚楼、层层叠叠的梯田、身着民族服饰的村民映入眼帘。为期八天的黔东南乡村振兴研学之旅,让我走出了城市的象牙塔,走进了乡村的田野与街巷。从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的文旅融合发展到黎平县肇兴侗寨的非遗活化利用,从从江县加榜梯田的生态农业到榕江县的电商助农实践,每一个乡村都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发展故事。这场研学,让我亲眼见证了乡村的蝶变,深刻理解了乡村振兴的内涵与意义。研学的第一站是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这是中国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也是黔东南文旅融合发展的典范。刚进入苗寨,就听到了悠扬的芦笙声,穿着苗族盛装的村民们在寨门口跳起了迎宾舞,为我们送上了香甜的拦门酒。沿着青石板路走进苗寨,上千座吊脚楼依山而建,层层叠叠,气势恢宏。在苗寨的文化广场,我们观看了苗族歌舞表演,苗族姑娘们的银饰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歌声清脆动听。讲解员告诉我们,以前的西江苗寨交通闭塞,村民们主要靠种地为生,生活贫困。近年来,当地依托苗族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让苗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走访了几家民宿,民宿老板大多是当地村民,他们将自家的吊脚楼改造成民宿,提供苗族特色美食和文化体验服务。一位民宿老板告诉我们:“以前我在外打工,一年也回不了几次家。现在在家开民宿,既能照顾家人,收入也比打工高很多。”在苗寨的手工艺品市场,我们看到了苗族银饰、刺绣、蜡染等特色产品,这些产品大多是村民手工制作的,通过旅游市场销往全国各地。讲解员说,文旅融合不仅让村民们富了起来,更让苗族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弘扬。“以前年轻人不愿意学银饰制作、刺绣这些老手艺,现在游客多了,这些手艺成了‘香饽饽’,很多年轻人都回来拜师学艺了。”黎平县肇兴侗寨的研学,让我看到了非遗活化利用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肇兴侗寨是侗族聚居地,以侗族大歌、鼓楼、花桥等文化遗产闻名。在侗寨的鼓楼里,我们聆听了侗族大歌表演。没有指挥,没有伴奏,村民们的歌声此起彼伏,和谐动听,被誉为“天籁之音”。讲解员告诉我们,侗族大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前些年由于年轻人外出务工,会唱侗族大歌的人越来越少。为了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当地政府在村里设立了侗族大歌传习所,邀请老艺人教孩子们唱歌,同时将侗族大歌与旅游结合,让游客走进鼓楼听大歌,感受侗族文化的魅力。在传习所,我们看到一群孩子正在跟着老艺人学唱侗族大歌,他们的眼神专注而认真。老艺人告诉我们:“现在学唱侗族大歌的孩子越来越多了,我希望能把这门手艺传下去,让更多人听到侗族的声音。”除了侗族大歌,肇兴侗寨的鼓楼建筑技艺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当地的工匠们依然采用传统工艺建造鼓楼,不用一钉一铆,全靠木材的榫卯结构连接。我们参观了一座正在修建的鼓楼,工匠们正在有条不紊地搭建木架,他们的手艺娴熟,动作精准。讲解员说,这些工匠不仅修建鼓楼,还会为游客演示建筑技艺,让更多人了解侗族的建筑智慧。从江县加榜梯田的研学,让我领略了生态农业与乡村振兴的完美结合。加榜梯田是中国最美的梯田之一,这里的梯田依山而建,规模宏大,线条优美。每年春天,梯田注水后,波光粼粼,如同一幅幅精美的画卷;秋天,稻谷成熟,金黄一片,丰收的喜悦弥漫在田野间。在加榜梯田,我们走访了当地的农户,了解他们的农耕生活。农户们告诉我们,他们种植的是红米,这种米口感好,营养价值高,但产量较低。以前由于交通不便,红米卖不出去,只能自己吃。近年来,当地政府依托加榜梯田的生态优势,发展生态农业,打造“加榜红米”品牌,通过电商平台将红米销往全国各地。我们参观了红米加工厂,看到工人们正在将收割的稻谷进行脱粒、筛选、包装。加工厂的负责人告诉我们,现在“加榜红米”已经成为了知名品牌,不仅带动了农户增收,还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体验农耕生活。在梯田里,我们看到一些游客正在跟着农户学习插秧,他们挽着裤腿,踩在水田中,体验着农耕的乐趣。农户们说:“现在我们不仅靠种地赚钱,还能靠旅游赚钱,日子越过越红火了。”榕江县的电商助农实践研学,让我看到了科技为乡村振兴注入的强大动力。榕江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前由于交通不便,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很难走出大山。近年来,榕江县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建立了电商服务中心,培训农村电商人才,让特色农产品通过网络走向全国。在榕江县电商服务中心,我们看到工作人员正在为农户直播带货,直播间里摆放着当地的脐橙、猕猴桃、土鸡蛋等特色农产品。主播拿着脐橙,向网友介绍它的口感和营养价值,网友们在评论区踊跃下单。工作人员告诉我们,通过直播带货,当地的特色农产品销量大幅提升,仅脐橙一项,去年就卖出了上百万斤。我们还走访了一位农村电商创业者,他以前在外打工,看到家乡的电商发展前景后,毅然回乡创业。他说:“现在通过电商平台,我把家乡的特色农产品卖到了全国各地,每月收入能有好几万元。”在电商服务中心的培训教室,我们看到一群农户正在学习电商知识,老师正在为他们讲解如何开设网店、如何进行产品包装。工作人员说:“我们要让更多的农户掌握电商技能,让他们足不出户就能把产品卖出去。”研学期间,我们还与黔东南州乡村振兴局的工作人员进行了交流。他们告诉我们,黔东南州的乡村振兴之所以能取得显著成效,关键在于立足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同时注重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乡村振兴不是千篇一律的,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的特点,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工作人员说,“比如西江苗寨依托苗族文化发展旅游,肇兴侗寨依托非遗发展文化产业,加榜梯田依托生态发展农业,榕江依托电商发展特色产业,这些都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探索出来的发展模式。”在交流中,我们还了解到,黔东南州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非常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鼓励农民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让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受益者和参与者。这场黔东南乡村振兴研学,让我亲眼看到了乡村的巨大变化,感受到了乡村振兴给农民带来的幸福生活。我明白了,乡村振兴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它关乎农民的收入,关乎乡村的发展,关乎国家的未来。乡村振兴不仅要让农民富起来,还要让乡村美起来、文化活起来。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关注乡村发展,了解乡村振兴的政策和实践,未来可以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比如,我们可以利用所学的电商知识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利用所学的设计知识为乡村旅游设计文创产品,利用所学的传媒知识宣传乡村的特色文化。离开黔东南时,车窗外的吊脚楼、梯田渐渐远去,但乡村的变化和农民的笑容却深深印在了我的心里。我相信,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更多的乡村会像黔东南的这些乡村一样,实现蝶变,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