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非遗传承研学心得体会从苏州拙政园旁的苏绣工作室到杭州清河坊的油纸伞作坊,从景德镇的陶瓷窑口到绍兴的黄酒酿造坊,为期九天的江浙非遗传承研学之旅,带我走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奇妙世界。当亲眼目睹绣娘指尖的丝线绽放成牡丹,亲手触摸刚出窑的陶瓷的温润,亲口品尝古法酿造的黄酒的醇香时,我深切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对“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这场研学,不仅让我领略了传统技艺的精湛,更让我明白了守护非遗是每个年轻人的责任。研学的第一站是苏州的苏绣艺术博物馆及非遗传承人工作室。苏绣与湘绣、粤绣、蜀绣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绣,以其精细雅洁、图案秀丽而闻名。在博物馆里,我们看到了历代苏绣名家的传世之作,其中一幅《百鸟朝凤》让我叹为观止:画面中的凤凰羽毛层次分明,色泽艳丽,每一根羽毛都由数十种丝线绣成,阳光照射下,羽毛仿佛在微微颤动。讲解员告诉我们,苏绣最讲究“针脚细密,色调和谐”,一幅精品苏绣往往需要耗费绣娘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在非遗传承人陈阿姨的工作室,我们有幸观看了她的刺绣过程。陈阿姨的手指纤细灵活,手中的绣花针在绸缎上穿梭,不一会儿,一朵栩栩如生的兰花就出现在了绸缎上。“刺绣不仅要靠手巧,更要靠心细。”陈阿姨一边绣一边说,“每一针都要精准到位,每一种丝线的颜色都要搭配得当。”在陈阿姨的指导下,我们尝试了简单的平针绣。看似简单的针法,实际操作起来却十分困难,丝线总是不听使唤,针脚也歪歪扭扭。陈阿姨笑着安慰我们:“刺绣没有捷径,只有日复一日地练习,才能掌握技巧。”在与陈阿姨的交流中我们得知,现在学习苏绣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主要是因为学习周期长、收入不稳定。但陈阿姨并没有放弃,她不仅收了几个年轻徒弟,还通过直播平台展示苏绣技艺,让更多人了解苏绣。“苏绣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我一定要把它传下去。”陈阿姨的话语中充满了坚定。杭州的油纸伞制作研学让我感受到了传统工艺的匠心。在杭州的老字号油纸伞作坊,我们见到了非遗传承人周师傅。周师傅告诉我们,一把油纸伞的制作需要经过选竹、制伞骨、裱伞面、上桐油等七十多道工序,全部由手工完成。在作坊里,我们看到工人们正在忙碌地制作伞骨,他们选用的是当地产的毛竹,经过浸泡、晾晒、打磨等多道处理,才能制成坚韧耐用的伞骨。周师傅给我们演示了裱伞面的过程:他将特制的皮纸裁剪成合适的形状,用米浆均匀地涂抹在伞骨上,然后将皮纸小心翼翼地裱上去,再用手轻轻抚平,确保没有褶皱。“裱伞面最关键的是力度要均匀,不然伞面容易破裂。”周师傅说。在晾晒区,一排排刚裱好的油纸伞挂在绳子上,像一朵朵盛开的花。周师傅告诉我们,油纸伞的最后一道工序是上桐油,上了桐油的伞面不仅防水,还能防虫蛀。“以前,油纸伞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现在虽然有了雨伞,但油纸伞的文化价值是不可替代的。”为了让油纸伞适应现代生活,周师傅对油纸伞进行了创新:他在伞面上绘制了动漫图案,开发了小巧便携的折叠油纸伞,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周师傅的创新让我明白,非遗不是一成不变的古董,只有与时俱进,才能焕发生机。景德镇的陶瓷研学让我领略了“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陶瓷之美。在景德镇的古窑民俗博览区,我们看到了宋代的龙窑、明代的葫芦窑、清代的镇窑,这些古老的窑口见证了景德镇陶瓷的辉煌历史。在非遗传承人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陶瓷制作的全过程:拉坯、利坯、施釉、烧制。拉坯是陶瓷制作的基础,传承人握住陶泥,脚踩踏板,陶泥在旋转中逐渐变成碗、盘、瓶等形状。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需要极强的技巧,力度稍大或稍小,陶泥就会变形。我们尝试拉坯时,陶泥要么瘫软在地,要么被拉得歪歪扭扭,根本无法成型。传承人笑着说:“拉坯要讲究‘手随泥走,泥随手转’,需要长时间的练习才能掌握。”在施釉车间,工人们用刷子将釉料均匀地涂抹在陶瓷坯体上,施釉的厚度直接影响陶瓷的色泽和质感。最让人期待的是开窑环节,当窑门打开,一股热浪扑面而来,一件件晶莹剔透的陶瓷出现在眼前,大家都忍不住发出惊叹。在陶瓷创意园区,我们看到了许多年轻设计师的作品,他们将传统陶瓷工艺与现代艺术相结合,设计出了造型独特的茶具、饰品等,深受市场欢迎。这让我意识到,非遗的传承不仅需要坚守传统,更需要融入创新思维,让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接轨。绍兴的黄酒酿造研学让我感受到了非遗文化中的生活智慧。绍兴黄酒是中国黄酒的代表,有着两千多年的酿造历史。在绍兴黄酒博物馆,我们了解了黄酒的酿造工艺:选料、浸米、蒸饭、发酵、压榨、陈酿。讲解员告诉我们,绍兴黄酒以糯米为原料,采用自然发酵的方式,酿造过程受温度、湿度等自然条件影响很大,因此每一批黄酒的口感都有所不同。在酿造车间,我们看到工人们正在将蒸熟的糯米倒入酒缸,加入酒曲,然后进行搅拌。空气中弥漫着糯米和酒曲混合的清香,让人陶醉。在陈酿仓库,一排排巨大的酒坛整齐排列,酒坛上贴着标签,记录着酿造时间和批次。讲解员说,黄酒的陈酿时间越长,口感越醇厚,价值也越高。在品酒环节,我们品尝了不同年份的黄酒,年轻的黄酒口感清爽,陈年黄酒则醇厚绵长。非遗传承人王师傅告诉我们,黄酒不仅是一种饮品,还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民间有“冬饮黄酒暖身,夏饮黄酒解暑”的说法。为了让更多年轻人喜欢黄酒,王师傅开发了黄酒冰淇淋、黄酒奶茶等新产品,受到了年轻人的追捧。王师傅说:“非遗文化源于生活,只有融入生活,才能活下来、传下去。”研学期间,我们还参加了“非遗传承与创新”论坛,与非遗传承人、文化学者、年轻设计师进行了交流。有学者指出,非遗传承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后继无人”和“与时代脱节”,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吸引年轻人”。年轻设计师们则分享了他们的创新经验:有的将非遗元素融入服装设计,有的用非遗工艺制作文创产品,有的通过短视频平台宣传非遗文化。一位设计师说:“我们要做的不是复制传统,而是理解传统背后的文化内涵,用现代的语言去诠释它。”在论坛互动环节,我向一位非遗传承人提问:“中学生能为非遗传承做些什么?”传承人回答:“首先要了解非遗,喜欢非遗,然后通过自己的方式去传播非遗,比如向身边的人介绍非遗故事,购买非遗产品,这些都是对非遗传承的支持。”这场江浙非遗传承研学,让我在指尖的技艺中感受到了非遗的温度,在传承人的坚守中看到了非遗的希望。我明白了,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我们的文化根脉。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不仅要做非遗文化的欣赏者,更要做非遗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我们可以通过学习非遗知识、参与非遗体验、传播非遗故事,让更多人了解非遗、热爱非遗;我们也可以发挥自己的创意,为非遗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离开江浙时,我手中的苏绣书签、油纸伞小摆件、陶瓷挂件,都成为了这场研学的珍贵纪念。它们不仅是精美的工艺品,更是非遗文化的载体,时刻提醒着我:守护指尖非遗,就是守护我们的文化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