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云滇秘境——自然生态与科技融合研学策划书一、研学主题探秘云滇秘境——解码生物多样性密码,践行生态保护使命二、研学背景与意义云南作为“动植物王国”“物种基因库”,拥有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滇池湿地、普洱古茶山等独特生态系统,同时在生态保护科技、特色农业创新等领域积累了丰富实践。当前青少年对生态保护的认知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自然观察+科技实践”的沉浸式体验。本次研学以“生态认知为基、科技实践为桥、保护行动为果”为核心,通过野外调查、科技实验、专家对话等形式,让青少年近距离感受生物多样性之美,理解科技赋能生态保护的原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与责任担当。三、研学对象初中/高中学生(40人/期,分8个研学小组,每组5人,每组配备1台生态监测仪)四、研学时间7天6晚五、研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掌握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滇池湿地的生态系统结构,识别20种以上特色动植物(如望天树、亚洲象、海菜花等);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意义,了解红外监测、DNA条形码等生态保护科技的应用原理;知晓普洱咖啡、云南白药等特色物产的生态种植技术与科技加工流程。(二)能力目标通过野外调查、标本制作、数据监测等活动,提升自然观察与科学探究能力;借助科技实验、小组课题研究等形式,增强数据分析与创新实践能力;通过研学报告撰写、保护方案设计,培养逻辑表达与问题解决能力。(三)情感目标感受云南生态系统的独特魅力,激发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之情;体会科技赋能生态保护的力量,增强生态保护的主动性与责任感;建立“科技向善、生态共生”的认知,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六、研学筹备(一)前期调研实地勘察热带雨林徒步路线、滇池湿地监测点等研学点,确认生态安全性、物种活跃度及体验项目承载力;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农业大学、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等机构对接,敲定专家指导、实验场地等合作细节;结合生物教材重难点与青少年认知规律,设计兼具趣味性与科学性的研学任务体系。(二)物料准备研学资料:研学手册(含生态图谱、任务卡、实验记录页)、云南生物多样性图鉴、生态保护科技手册;工具设备:红外相机、生态监测仪(测湿度/温度/水质)、标本夹、放大镜、显微镜、实验试剂盒、急救包;物料标识:小组生态队旗、学员胸牌(含紧急联系人/过敏信息)、物种识别卡、研学纪念徽章(动植物造型)。(三)人员配置总负责人1名:统筹研学全程,协调科研机构、交通住宿等资源;研学导师2名:具备生物/环境专业背景,持有研学导师资格证,熟悉野外带队规范;专家团队:生态学家1名(中科院)、农业科技专家1名(云南农大)、环保组织负责人1名;保障人员:安全员1名(持野外急救证书)、自然摄影师1名、当地向导2名(雨林/茶山各1名)、司机2名。七、详细研学行程第一天:启程・初识云滇生态08:00-14:00集合出发:指定地点集合,发放研学物料,导师讲解行程规则、野外安全须知及“云滇生态初见”预热任务(查阅云南生物多样性资料,列出3个最想探究的问题)。14:00-15:30抵达昆明:午餐后入住研学基地(毗邻滇池,便于湿地研学),整理休整。16:00-18:00开营仪式:总负责人致辞,介绍研学意义与专家团队;生态学家开展《云南:生物多样性的天然实验室》讲座,结合亚洲象迁徙案例引出“生态保护与人类活动”的研学视角。18:30-20:00破冰行动:以“物种拼图大赛”“生态知识抢答”开展小组互动,确定组长与分工(观察员、记录员、实验员、摄影师)。20:30-21:30晚间任务:完成研学手册“预热篇”,绘制小组“生态探究思维导图”;组长汇总疑问提交导师。第二天:滇池・湿地生态监测07:30-08:30早餐集合:发放“湿地生态密码”任务卡,讲解水质监测操作规范。09:00-12:00滇池湿地实地研学:当地环保专家带队参观滇池生态展示馆,讲解湿地生态系统的净化功能、滇池治理历程及“海菜花回归”等修复成果;分组开展湿地监测实践:使用生态监测仪检测水温、pH值、溶解氧,记录芦苇、海菜花等植物分布,观察红嘴鸥、野鸭等鸟类活动轨迹。12:00-13:30滇池边特色午餐:品尝云南米线,了解食材与湿地生态的关联。14:30-17:00生态科技实验:环保专家演示“水质净化模拟实验”,讲解活性炭、水生植物在污染治理中的作用;各组动手完成简易水质过滤器制作,测试不同材料的净化效果,记录实验数据并分析。17:30-19:00返程休整:途中小组交流湿地观察发现。19:30-21:00晚间复盘:完成研学手册“湿地篇”,撰写实验报告;导师组织“人类活动与湿地保护”小讨论。第三天:版纳・雨林物种探秘07:00-09:00前往西双版纳:乘高铁赴版纳,导师沿途讲解热带雨林“垂直分层”特征及亚洲象保护现状。09:30-12:30热带雨林徒步研学:雨林向导带领进入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讲解望天树、绞杀榕、大板根等特色植物的生存智慧,识别箭毒木、见血封喉等珍稀物种;分组完成“雨林物种寻踪”任务:使用物种识别卡寻找5种目标动植物,记录其形态特征与生长环境,拍摄生态照片。12:30-14:00雨林周边午餐:品尝傣味手抓饭,了解傣族饮食与雨林资源的共生关系。14:30-17:30红外监测实践:生态学家讲解红外相机的工作原理、布设技巧及在野生动物监测中的应用,展示亚洲象、长臂猿等动物的监测影像;各组在指定区域布设模拟红外相机(含道具动物模型),学习数据导出与分析,撰写“雨林动物监测日志”。18:00-19:00入住雨林民宿:体验傣家竹楼,感受少数民族生态智慧。19:30-21:00夜间观察:在向导带领下开展雨林夜探,观察萤火虫、树蛙等夜行生物,记录夜间生态现象。第四天:版纳・生态科技应用08:00-09:00早餐集合:强调温室实验安全注意事项,发放“科技护雨林”任务卡。09:30-12:00雨林温室与实验室研学:参观热带植物温室,了解濒危植物迁地保护技术,观察人工授粉、组织培养等繁育过程;进入植物标本馆,学习腊叶标本制作方法,在专家指导下制作简易植物标本。12:00-13:30特色午餐:品尝雨林野菜宴,讲解食材的可持续采摘原则。14:30-17:00生态监测站探访:参观西双版纳生态监测站,了解气象监测、病虫害预警等科技设备的运行机制;专家开展《科技如何守护雨林》微型讲座,解析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护在雨林保护中的应用;小组提问互动:“如何平衡雨林开发与保护的关系?”17:30-19:00自由活动:体验傣纸制作,了解传统工艺与生态保护的结合。19:30-21:00成果整理:各组完善标本标签与监测日志,制作“雨林生态档案”PPT。第五天:普洱・农业生态科技07:30-09:30前往普洱:乘车赴普洱,导师讲解“茶马古道”历史与现代生态农业发展。10:00-12:30咖啡庄园研学:农业科技专家带领参观生态咖啡园,讲解荫蔽种植技术、生物防治病虫害等生态种植模式;实操体验:采摘咖啡鲜果,参与脱皮、发酵等初加工环节,观察不同加工工艺对咖啡品质的影响。12:30-14:00庄园午餐:品尝咖啡主题美食,了解咖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14:30-17:30普洱茶与中医药科技:走访古茶山,了解普洱茶树的生态种植与古树保护技术;参观云南白药非遗工坊,专家讲解药用植物的规范化种植与提取工艺,体验简易中药香囊制作。18:00-19:00返程普洱市区:入住酒店休整。19:30-21:00调研汇总:各组整理农业科技体验记录,撰写“生态农业发展建议”短篇报告。第六天:昆明・生态保护行动08:00-09:00返回昆明:乘车返回昆明,途中小组交流研学阶段性收获。09:30-12:00环保组织联动:与云南本地环保组织合作,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实践,分组在社区、校园发放科普手册;参与滇池湿地生态修复志愿活动,体验水生植物种植、垃圾清理等工作。12:00-13:30环保主题午餐:践行“光盘行动”,倡导绿色饮食理念。14:30-17:00研学成果整合:各组整合7天研学素材,完善成果展示内容(如生态标本集、实验报告、保护方案);导师进行成果预审,提出修改建议,指导展示技巧。17:30-19:00文化浸润:参观云南民族博物馆,了解少数民族的生态保护传统。19:30-21:00最终筹备:各组打磨展示细节,进行闭营分享彩排。第七天:总结・践行生态使命09:00-11:30闭营分享会:各组展示研学成果(如“雨林生态档案”PPT、湿地监测实验报告、生态保护行动方案、植物标本集);学员代表分享感悟,结合“青少年如何参与生态保护”制定个人行动计划;专家点评,总负责人总结,颁发“优秀研学小组”“生态保护小卫士”证书及纪念徽章。12:00-13:30结业午餐:品尝云南特色菌菇宴,回味研学时光。14:30-15:00整理返程:归还物料,集合乘车前往机场/高铁站。15:00-21:00返程:途中完成研学满意度问卷与生态保护承诺签名,结束研学之旅。八、师资与专家保障研学导师:具备生物/环境科学专业背景,5年以上野外研学带队经验,持有急救证书与研学导师资格证,熟悉云南生态特征。生态学家: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热带雨林生态研究,擅长将科研知识转化为青少年易懂的表达。农业科技专家:云南农业大学教授,专注于生态农业与特色作物研究,实操指导经验丰富。环保组织负责人:云南本地知名环保机构骨干,拥有多年生态保护实践与青少年科普经验。九、安全保障(一)交通保障选用具备野外运营资质的旅游公司车辆,司机持A1驾照,驾龄15年以上,熟悉云南山区道路;每日出发前检查车辆制动、防滑等设备。(二)住宿保障入住合规民宿/酒店(三星级标准),2人/间,独立卫浴,配备驱蚊设备、灭火器;雨林民宿额外配备应急照明与蛇虫防护工具;导师夜间查房2次。(三)餐饮保障选择食品经营许可证齐全的餐厅,签订食品安全协议;优先选用本地生态食材,提前排查过敏食材(如菌菇、芒果),提供定制餐食;严禁食用野生菌类。(四)医疗保障安全员持野外急救证书,急救包配备蛇药、抗过敏药、中暑药、止血器材等;与研学点附近医院(如景洪市人民医院、普洱市人民医院)建立应急联动,确保20分钟内响应。(五)专项保障雨林徒步:向导前置探路,学员穿戴长袖衣裤、防蛇咬靴,配备驱虫剂;每组携带对讲机,保持实时联络。高原防护:提前发放高原反应预防手册,备足氧气瓶,避免剧烈运动。应急预案:制定《野外研学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涵盖蛇虫咬伤、中暑、迷路等场景;为学员购买高额户外意外险与研学责任险。十、成果展示与评价(一)成果展示形式科学成果:研学手册(含观察记录、实验报告)、植物标本集、生态监测数据图表、保护行动方案;创意成果:“云滇生态”摄影展、“物种故事”短视频、生态保护宣传海报;实践传播:闭营分享会、校园生态科普展、环保组织公众号专题推送。(二)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50%):导师根据学员野外观察细致度、实验操作规范性、小组协作表现打分;成果性评价(30%):专家团队对展示成果的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打分;实践评价(20%):环保组织根据志愿活动参与度、生态保护行动力打分。十一、预算明细(40人/期,总计XX元)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