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科普知识一、地震基础认知(25题)问:什么是地震?答:地震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引发的地面振动,强烈地震会直接或间接造成破坏,形成地震灾害。问:地球由表及里分为哪几层?答:地壳、地幔、地核三层。问:什么是地震三素?答:发震时刻、震中、震级,分别代表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大小。问:震源、震中、震源深度的定义是什么?答: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源在地面的投影叫震中;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叫震源深度。问:根据震源深度,地震分为哪几类?答:浅源地震(≤70公里)、中源地震(70-300公里)、深源地震(>300公里)。问:什么是地震震级?答:衡量地震能量大小的量度,由地震仪器记录推算得出,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问:震级相差1级,能量释放相差多少倍?答:约31.6倍,7级地震能量相当于31.6个6级地震总和。问:什么是里氏震级?答:1935年里克特提出的震级标度,按地震波幅度和周期计算,分面波震级(MS)和体波震级(ML)。问:世界测得的最大震级是多少?答:里氏8.9级(1960年智利大地震)。问:什么是矩震级?答:21世纪初推广的震级标度,无饱和效应,可直接反映地层错动和能量大小。问:地震烈度的定义是什么?答:地震对地面影响的强烈程度,与震级、震源深度、地质条件等相关。问:我国地震烈度分为多少度?答:十二度,从无感(一度)到山河改观(十二度)。问:震级与烈度的区别是什么?答:震级反映能量大小,一次地震一个震级;烈度反映破坏程度,同一地震不同地区烈度不同。问: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是谁发明的?答:我国东汉张衡,公元132年发明候风地动仪。问:地震分为哪两大类?答:天然地震(占90%以上)和人工地震。问:哪种地震对人类危害最大?答:构造地震,占地震总数90%以上,震级强度大。问:什么是构造地震?答:地壳构造运动导致岩石变形、断裂、滑动引发的地震。问:世界三大地震带包括哪些?答:环太平洋地震带、亚欧地震带、海岭地震带。问:全球多少地震能量在环太平洋带释放?答:约76%。问:我国地震最多的省(区)依次是?答:台湾、西藏、新疆、云南。问:中国五大地震片区有哪些?答:华北地区、青藏高原及西南、台湾省、西北地区、东南沿海。问:龙门山断裂带曾引发哪些大地震?答:2008年汶川地震、2013年芦山地震。问:郯城-营口地震带曾发生过多少级地震?答:1668年山东郯城8.5级大地震。问:全世界每年发生多少地震?答:约500万次,其中有感地震约5万次。问:被称为“群灾之首”的自然灾害是?答:地震灾害。二、地震前兆鉴别(20题)问:什么是地震宏观前兆?答:感官可直接察觉的异常,如地下水变化、动物反常等。问:地下水异常有哪些表现?答:水位突涨突落、水质浑浊变味、冒泡翻花、水温骤变等。问:地下水异常需排除哪些干扰因素?答:降雨、干旱、人为抽水等气象或人为影响。问:震前哪些家畜易出现异常?答:牛马不进食、猪羊外逃、狗狂吠扒地、鸡上树不下架等。问:穴居动物震前有何反常?答:老鼠白天出洞、冬眠蛇提前出洞被冻死。问:水生物震前会有哪些反应?答:鱼狂游跳出水面、家养鱼乱撞出血。问:动物异常的鉴别要点是什么?答:排除疾病、天气等因素,需具备集中性、同步性。问:地声通常在震前多久出现?答:几小时至几分钟,声音类似机器轰鸣、雷声。问:地光的常见颜色和形态有哪些?答:红、白、紫色为主,分带状、球状、柱状等。问:唐山地震前有明显地光现象吗?答:1976年唐山地震前曾大量出现地光。问:气象异常属于地震前兆吗?答:久旱突雨、黄雾四散等反常天气可能是前兆,但需结合其他现象判断。问:什么是地鼓现象?答:地面出现反复鼓起的鼓包,是临震前的地面变形信号。问:地震前可能出现哪些电磁异常?答:电视机失灵、收音机杂音、关闭的荧光灯莫名亮起。问:什么是地震微观前兆?答:需仪器监测的隐蔽变化,如地震活动、地壳形变等。问:震前地震活动异常有何表现?答:中小地震(前震)数量突然增多或减少。问:地壳形变可通过哪些仪器监测?答:GPS、水准仪等,可捕捉地壳抬升、倾斜或断层位移。问:地磁异常的成因是什么?答:岩石应力变化导致地磁场波动,需地磁仪监测。问:地下流体微观变化包括哪些?答:氡气含量翻倍、氢气等气体释放量异常。问:1966年苏联塔什干地震前有何流体异常?答:地下水氡气含量翻倍。问:单一异常能作为地震依据吗?答:不能,需多现象同步出现,由专业部门综合判断。三、应急应对与自救(30题)问:楼房内地震时应躲在哪里?答:桌子等坚固家具下面,房屋倒塌后能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问:室内避震最不安全的地方是?答:窗子边、阳台、楼梯间等。问:学校上课时地震应如何做?答:听老师指挥,就地避险,不盲目外逃。问:影剧院避震应采取什么姿势?答: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问:商场避震应选择什么位置?答:结实的柜台或柱子边、内墙角,就地蹲下护头。问:户外避震应避开哪些区域?答:高压线、变电站、玻璃幕墙建筑、广告牌、过街天桥。问:狭窄胡同适合户外避震吗?答:不适合,应撤离到开阔地带。问:乘坐电车时地震应怎么做?答:抓牢扶手,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问:地震时站立不稳应采取什么姿势?答:蹲下或趴在地上,避免摔倒。问:震后从高楼撤离应走什么通道?答:安全通道,严禁乘坐电梯、跳楼。问:震后救人的基本原则是?答:先救容易救的人,而非先救亲近人员。问:地震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是?答:建筑物破坏和倒塌。问:城市地震最严重的次生灾害是?答:火灾。问:地震可能引发哪些次生灾害?答:火灾、海啸、滑坡、泥石流、毒气污染等。问:2004年印度洋海啸由几级地震引发?答:印尼苏门答腊西北近海8.7级地震。问:家庭地震应急包需必备哪些物品?答:饮用水、压缩饼干、手电筒、急救药品、哨子、收音机等。问:应急包应放置在什么位置?答:卧室门口、客厅茶几等易取用的地方。问:震后被困如何发出求救信号?答:用硬物敲击管道或墙壁,避免大喊消耗体力。问:被困时如何保存体力?答:减少活动,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间歇性呼救。问:震后如何判断建筑物是否安全?答:观察墙体是否开裂、梁柱是否变形、地面是否塌陷。问:被埋压后应优先保护哪个部位?答:头部和胸部,用衣物等遮挡粉尘。问:救埋压人员时应避免什么行为?答:盲目挖掘,使用利器刨挖,应先稳定支撑再施救。问:地震后饮用水应如何处理?答:煮沸后饮用,或使用净水器过滤。问:震后为何要避免随意搬动伤员?答:防止骨折、脊柱损伤加重,需专业固定后搬运。问:在山区地震后应警惕什么?答:滑坡、泥石流,及时向开阔平地转移。问:沿海地区地震后需防范什么?答:海啸,听从指挥向内陆高处撤离。问:震后如何获取权威信息?答:通过应急广播、官方APP等,不信谣不传谣。问:新建建筑必须达到什么要求?答:抗震设防要求。问:老旧房屋抗震改造的目的是什么?答:提高结构稳定性,减少地震时倒塌风险。问:家庭应多久开展一次避震演练?答:每季度至少一次,熟悉逃生路线和避险位置。四、政策法规与误区澄清(25题)问:我国防震减灾工作方针是什么?答: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问:公民有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吗?答:有,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参加的义务。问:发布地震预报的权限在哪个部门?答:省级人民政府。问:《防震减灾法》对建设工程有何要求?答: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必须达到抗震设防要求。问:地震预警与地震预报的区别是什么?答:预警是震后快速提示(提前几秒至几十秒),预报是震前预测,目前无法精准预报。问:“地震能精准预测”是谣言吗?答:是,目前科学无法精准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问:动物异常一定是地震前兆吗?答:不一定,可能由疾病、天气、饲养变化等引起。问:“井水变浑必然地震”的说法对吗?答:不对,需排除降雨、抽水等干扰,结合其他前兆判断。问:地震发生时应立即往外跑吗?答:不,应先就地避险,待震动暂停后再有序撤离。问:躲在电梯里避震安全吗?答:不安全,电梯可能停运或变形困住人员。问:“震级越高破坏越严重”的说法准确吗?答:不准确,还与震源深度、距离、建筑抗震能力有关。问:“大震前必定有小震”是规律吗?答:不是,部分强震前无明显前震。问:手机“地震预警”功能有用吗?答:有用,可提前接收预警信息,争取避险时间。问:我国历史上伤亡最惨重的地震是哪次?答:1556年陕西华县8级地震,死亡83万人。问:唐山大地震发生在何时?答:1976年7月28日,震级7.8级。问:泸定地震与哪个断裂带有关?答:鲜水河断裂带,2022年发生6.8级地震。问:新疆地震为何伤亡相对较少?答:地震带多位于人口稀疏地区。问:东南沿海地震带近期活跃吗?答:近几百年较平静,但仍需防范。问:如何对待地震谣传?答:不相信、不传播,并及时向有关部门上报。问:地震烈度区划图有什么用途?答:为建筑抗震设计、工业布局规划提供依据。问:人工地震包括哪些类型?答: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高压注水诱发地震等。问:水库蓄水为何可能诱发地震?答:增加地壳压力,改变局部应力状态。问:地电异常的监测仪器是什么?答:地电仪,捕捉地壳电阻率变化。问:重力异常能直接感知吗?答:不能,需精密重力仪器监测局部重力场变化。问:目前地震预测的主要难点是什么?答:地球内部结构复杂,能量积累与释放过程难以精准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