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与生态实践”研学报告一、研学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实践育人”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向。传统课堂中抽象的知识难以让学生深刻理解文化内涵与生态意义,而研学活动通过“行走的课堂”,将文化探索与生态观察相结合,帮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构建知识体系、培养综合能力。基于此,我校组织高二年级学生开展“文化传承与生态实践”主题研学活动,旨在实现“知行合一”的育人目标。二、研学目的知识层面:通过实地考察,深化对唐代壁画艺术、传统农耕文化及生态保护原理的理解,将课本知识与现实场景结合。能力层面:提升团队协作、数据采集与分析、问题解决能力,培养自主探索与创新思维。素养层面: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树立生态保护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与文化自信。三、研学基本信息研学时间:202X年X月X日-X月X日(共5天)研学对象:高二年级全体学生(共320人,分为32个小组,每组10人,配1名指导教师)研学地点:甘肃敦煌莫高窟、云南哀牢山梯田、陕西黄帝陵研学团队:由12名学科教师(涵盖历史、地理、美术、生物)及2名安全员组成,提前进行研学路线勘察与课程设计。四、研学行程与过程记录(一)第一站:甘肃敦煌莫高窟(Day1-Day2)核心任务:探索唐代壁画艺术,研究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具体过程:Day1上午:参观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观看《千年莫高》《梦幻佛宫》纪录片,了解莫高窟历史沿革与壁画艺术概况;下午在专业讲解员带领下参观10个代表性洞窟(含96号大佛殿、130号涅槃窟等),重点观察唐代壁画的色彩、线条与题材(如飞天、经变画),记录壁画保存现状。Day2上午:邀请莫高窟文物保护研究所专家开展讲座,讲解壁画颜料成分(如赭石、石青、铅白)及氧化、风化问题;下午分组进行“壁画修复模拟”实践,使用专业工具(如微型铲刀、棉签)清理模拟壁画表面的“污垢”,并记录修复过程与遇到的问题(如颜料层脱落风险)。小组任务:每组选取一幅唐代壁画(如《飞天图》),分析其艺术特点,撰写《唐代壁画艺术观察报告》,并提出1-2条文化遗产保护建议。(二)第二站:云南哀牢山梯田(Day3-Day4上午)核心任务:研究传统农耕智慧,分析梯田生态系统具体过程:Day3上午:抵达哀牢山梯田景区,走访当地哈尼族农户,了解梯田修建历史(始于隋唐时期)与耕作流程(泡田、插秧、灌溉、收割);下午分组测量梯田坡度(使用测角仪)、记录灌溉水源(山泉水引流系统),采集土壤样本(检测pH值与肥力),观察梯田中的生物多样性(如水稻、鱼类、青蛙的共生关系)。Day4上午:开展“梯田农耕体验”活动,学生参与插秧劳动,体会农事艰辛;随后召开小组研讨会,结合地理课本中“农业地域类型”知识,分析梯田农业的生态优势(如水土保持、气候调节)与面临的挑战(如年轻劳动力流失、现代化耕作冲击)。小组任务:绘制哀牢山梯田生态系统示意图,撰写《传统梯田农耕智慧与生态价值分析报告》,包含测量数据、访谈记录及生态保护建议。(三)第三站:陕西黄帝陵(Day4下午-Day5)核心任务:感悟中华传统文化根脉,传承爱国主义精神具体过程:Day4下午:参观黄帝陵轩辕庙,了解黄帝文化与华夏文明起源;参与“祭祀轩辕黄帝”模拟仪式,学习祭祀礼仪(如敬献花篮、行鞠躬礼),聆听《黄帝颂》朗诵,记录仪式中的文化符号(如鼎、青铜礼器)。Day5上午:分组开展“传统文化调研”,采访黄帝陵景区工作人员及当地居民,收集关于黄帝传说、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祭祖)的民俗故事;下午举办研学成果分享会,各小组展示调研资料,交流研学感悟。小组任务:整理民俗故事与调研数据,制作《黄帝文化与传统民俗调研报告》,设计1份“文化传承”主题宣传海报。五、研学成果总结(一)知识成果文化领域:形成《唐代壁画艺术观察报告》32份,明确唐代壁画“色彩绚丽、题材丰富、线条流畅”的艺术特征,了解到“数字化扫描”“微环境调控”等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完成《黄帝文化与传统民俗调研报告》32份,收集民俗故事128则,梳理出黄帝文化中“团结、创新、厚德”的核心内涵。生态领域:产出《传统梯田农耕智慧与生态价值分析报告》32份,测得哀牢山梯田平均坡度为25°-30°,发现梯田“山泉水自流灌溉”系统可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且“稻鱼共生”模式能减少农药使用,提升土壤肥力。(二)能力成果实践能力:95%的学生掌握测角仪、土壤检测仪的使用方法,能独立完成数据采集与分析;88%的学生在“壁画修复模拟”“插秧劳动”中,学会应对实操中的突发问题(如工具损坏、操作失误)。协作能力:各小组均完成分工任务,形成“采访记录员、数据整理员、报告撰写员”的协作模式,在成果分享会上,30个小组被评为“优秀协作小组”,体现出高效的团队配合能力。(三)素养成果文化自信:通过莫高窟与黄帝陵的考察,学生在研学日记中写道:“唐代壁画让我看到古人的艺术智慧,黄帝文化让我明白华夏文明的厚重,这让我为中华文化感到自豪”,文化认同感显著提升。生态意识:82%的学生在研学后表示“会主动向家人宣传梯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部分学生还提出“在校园开展‘生态小实验’”的建议,生态保护意识转化为行动意愿。六、研学反思与展望(一)存在不足时间安排:部分环节(如莫高窟洞窟参观)因人数较多,停留时间不足,导致学生观察不够细致;哀牢山梯田的土壤检测实验,受天气影响(小雨),数据采集效率降低。深度探索:对文化遗产保护技术的研究仅停留在“了解”层面,未涉及技术原理的深入分析;梯田生态系统的调研未结合现代科技(如遥感技术),数据维度较单一。(二)改进方向优化行程:未来研学将分批次进入重点景区,延长核心环节停留时间;提前关注天气预报,准备备用方案(如室内实验替代室外检测)。深化研究:邀请高校专家参与研学指导,开展“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工作坊”“生态遥感数据分析课程”,提升研学的专业性与深度。(三)未来展望拓展主题:后续计划开展“红色文化研学”“科创企业研学”,丰富研学内容,覆盖更多领域。成果转化:将本次研学报告与优秀作品(如宣传海报、调研报告)汇编成《研学成果集》,在校园展示,同时推动研学成果与课堂教学结合(如将梯田生态数据融入地理课堂)。七、结语本次“文化传承与生态实践”研学活动,实现了“从课堂到现场、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学生在探索中深化知识、提升能力、涵养素养,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未来,我校将持续完善研学课程体系,让研学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助力学生成长为兼具文化自信与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报告撰写人:XX学校研学指导小组报告日期:202X年X月X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