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的突出问题与系统性对策生态环境保护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支撑,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生态环境质量虽持续改善,人民群众满意度连续4年超过90%,但在污染治理、结构转型、治理能力等领域仍面临诸多深层次挑战。唯有精准识别问题症结,构建全链条对策体系,才能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根本性提升。一、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四大突出问题(一)污染治理进入深水区,攻坚难度持续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呈现“边际效益递减”特征,主要污染物协同减排难度陡增,超标排放、治理设施低效运行等问题屡禁不止。受厄尔尼诺向拉尼娜转换的气候周期影响,秋冬季长时间大范围重污染天气仍时有发生,“跨年霾”风险尚未完全消除。水环境治理存在明显短板,33万余个入河排污口中仍有部分整而不改,汛期污染反弹、农村面源污染扩散等问题突出,太湖等重点湖库水华防控压力犹存。土壤与固废污染隐患凸显,局部地区地下水污染严重,大宗工业固废历史堆存总量大,退役动力电池等新型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尚未健全。(二)产业结构转型滞后,绿色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统筹压力持续加大,产业结构“高耗能、高排放”特征仍较突出,能源消费刚性增长与减碳要求形成尖锐矛盾。部分地方为追求短期经济增长,盲目上马“两高”项目,长江干支流岸线一公里内违规化工项目、黄河流域“四水四定”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在督察中多次被曝光。绿色转型成本传导机制不畅,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治理投入大、利润空间压缩等困境,个别企业甚至出现治理设施停运、违法排污等现象。(三)生态保护修复不力,系统性风险逐步累积生态空间保护存在“重划定轻管控”问题,“绿盾2024”专项行动虽查实146个重要生态空间破坏问题,但矿山无序开发、林地毁坏等行为仍时有发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短板明显,部分自然保护区四类重点问题整改虽达99.4%,但生态系统完整性与连通性修复滞后,物种栖息地碎片化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居高不下,生产安全事故次生污染、极端天气与历史遗留问题耦合叠加,对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四)治理体系存在短板,基层能力支撑不足制度执行“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个别地方存在敷衍整改、表面整改等形式主义,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数据造假问题多发。基层生态环境队伍建设滞后,监测、执法等专业人员严重短缺,装备水平参差不齐,难以适应精细化管理需求。资金保障机制不健全,部分地方因财政紧张削减生态治理投入,导致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运营维护困难,影响治理成效持续性。二、破解困局的系统性对策体系(一)深化污染防治攻坚,构建精准治理机制实施分领域精准突破策略:大气污染治理聚焦VOCs全流程管控与移动源治理,深化京津冀等重点区域联防联控,2025年重点推动剩余焦化、水泥产能超低排放改造;水环境治理深化排污口“查测溯治”闭环管理,对3033条黑臭水体实施动态监测,开展入海河流总氮专项治理;土壤污染治理推进“一区两场”污染源风险排查,建立建设用地污染地块全生命周期监管体系。创新执法监管模式,推广“百日攻坚”专项整治经验,对环境违法企业实施联合惩戒,强化失信主体信用约束。(二)推动结构深度转型,培育绿色发展动能严控“两高”项目准入,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管控要求,将碳排放强度纳入项目审批刚性指标。加速传统产业绿色升级,重点推进石化、钢铁等行业清洁生产改造,2025年前实现重点工业园区环境基础设施全覆盖。壮大绿色新兴产业,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扩大自愿减排交易品类,建立产品碳足迹追溯体系。强化政策激励引导,通过绿色金融、税收优惠等手段降低企业转型成本,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中小企业环保改造。(三)强化生态系统保护,筑牢安全屏障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推进长江、黄河全流域生态治理,加强“三北”工程标志性战役建设,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严格生态空间管控,将30%以上陆域面积的生态保护红线落到实地,建立“人类活动-生态响应”监测预警机制。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实施濒危物种拯救工程,确保90%以上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得到有效保护。构建生态风险防控网络,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开展重点区域风险评估与隐患排查整治。(四)完善治理保障体系,提升治理效能健全制度刚性约束,加快生态环境法典立法进程,深化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垂直管理改革,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强化科技支撑能力,实施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等重大科技专项,突破碳捕集利用、新污染物治理等关键技术,构建全国统一的智慧环境监测平台。加强基层能力建设,充实县乡两级环保队伍,提升执法人员专业素养与装备水平。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建立中央与地方生态环保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结语生态环境保护是一场持久战,既要直面当前污染治理、结构转型等突出问题,更要着眼长远构建系统治理体系。当前,我国已具备坚实的治理基础——PM2.5浓度较2020年下降16.3%,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突破90%,这些成效为进一步攻坚提供了信心与条件。未来需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制度创新为保障,以技术突破为动力,以全民参与为支撑,持续破解生态保护与发展的深层矛盾,为美丽中国建设筑牢生态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