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不仅是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在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的背景下,唯有统筹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一、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辩证统一逻辑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并非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依存、协同共进的有机整体。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是摆脱传统粗放式增长模式,以绿色低碳为鲜明底色,这必然要求强化生态环境约束;而生态环境保护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倒逼产业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二者形成“保护-增值-发展”的良性循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明确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战略方针,为二者融合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从实践维度看,生态保护带来的生态产品价值提升、环境容量优化,能够吸引高端产业集聚,形成“生态竞争力”;高质量发展催生的绿色技术创新、循环经济模式,则为生态保护提供技术支撑与资金保障。国务院办公厅2025年印发的《关于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实施意见》,正是通过分级分类打造示范样板,探索二者统筹推进的有效路径。二、生态保护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持续加大,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能源结构转型领域,截至2025年6月底,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超21.59亿千瓦,占全部发电装机的比重达59.2%,风电、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较2020年增长3倍以上,提前6年实现国际承诺目标。能源绿色转型不仅降低了碳排放强度,更培育出全球领先的新能源产业,我国已占据全球60%的风电设备、70%的光伏组件市场份额。产业绿色升级成效显著。通过淘汰钢铁落后产能超1.5亿吨,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6430家,绿色工厂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比重达20%,绿色工业园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3。与此同时,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4年森林覆盖率超25%,林草年碳汇量达1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得到有效保护,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生态支撑。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的建立则为精准协同提供了制度保障。中办、国办2024年出台的《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通过划定优先保护、重点管控、一般管控三类单元,实施“一单元一策略”的精细化管理,既守住了生态安全底线,又为产业布局优化提供了科学指引。三、以生态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一)立足区域战略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区域重大战略实施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融合提供了重要载体。在京津冀地区,通过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打造跨省零排放货运通道、推进华北地下水超采治理等举措,正在构建减污降碳协同和生态修复示范区,雄安新区绿色发展城市典范建设已初见成效。长三角地区则聚焦绿色生产力培育,建设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通过跨区域排污权交易等机制创新,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向纵深发展。流域治理成为协同发展的关键抓手。长江经济带实施全流域精细化分区管控,严格落实十年禁渔政策,建立全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跨界污染协同治理成效显著。黄河流域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推进“几字弯”等“三北”工程标志性战役,加快能源化工基地绿色转型,形成“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治理格局。(二)深化产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双轮驱动,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在工业领域,持续推进石化、钢铁、建材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改造,完善产业园区环境基础设施,通过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引导产业科学布局。粤港澳大湾区探索建立产品碳足迹与低碳产品认证制度,推动绿色金融改革与低碳技术创新,为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提供了范例。循环经济发展助力资源高效利用。全国已建成回收网点超15万个,2025年一季度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量同比增长70%,废旧手机回收额增长50%,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显著提升。在农业领域,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加强农田生态保护与修复,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新业态,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三)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重点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在省域层面,5个左右省份立足特色优势,在生态保护修复、绿色低碳发展等领域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的经验模式。在县域层面,通过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碳汇交易等多种形式,让生态保护者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浙江安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基地已成为全国标杆。碳汇市场建设加速生态价值变现。我国森林蓄积量超200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0.32%,巨大的生态碳汇潜力正通过碳市场逐步转化为经济价值。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区域率先开展碳汇交易试点,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四、构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的保障机制(一)健全生态环境治理制度体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协同推进的根本保障。完善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加强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生态环境协同立法,实现跨区域治理有法可依。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管控制度,2025年已初步形成全域覆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为开发建设活动划定刚性边界。创新市场化激励约束机制。推广碳排放权、用能权、排污权等环境权益交易,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黄河、长江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已发挥显著作用。发展绿色金融,设立绿色发展基金,为生态保护和绿色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二)强化科技支撑与数字赋能科技创新是破解生态保护与发展矛盾的关键。加快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在新能源装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污染治理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生态环境管控融合,建立全国统一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共享与智慧决策,提升环境治理精准性。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产学研协同推进技术攻关。截至2024年底,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16.4%,“三新”经济占GDP比重超18%,技术创新正成为绿色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三)培育全民参与的社会氛围公众参与是生态保护的重要力量。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居民小区垃圾分类覆盖率已超90%,27个省份出台碳普惠政策,新能源汽车购买率超60%,一级能效家电销售额占比达90%,绿色生活方式加快形成。通过生态环境教育、环保志愿服务、环境信息公开等方式,不断增强公众生态环保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大格局”。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互鉴。我国已与42个发展中国家签署54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累计提供超1770亿元项目资金,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分享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经验,既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结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一场关乎长远的系统性变革。从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的实践探索,到双碳目标引领的绿色转型,我国正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当前,面对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现实挑战,更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制度创新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全民参与为基础,持续深化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融合。唯有如此,才能筑牢美丽中国建设的生态根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