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包容视角下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应对路径经济全球化在构建全球市场规则体系、推动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也带来了贸易失衡、治理失序、技术壁垒等多重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为破解这些难题指明了方向。应对全球化挑战需秉持系统性思维,兼顾开放与安全、效率与公平,通过全球治理革新、国家能力建设与国际合作协同推进。一、重构全球治理体系:破解规则失衡困局当前全球治理架构存在的代表性赤字,是经济全球化失衡的核心症结。发达国家长期主导WTO、IMF等多边机制,导致发展中国家在规则制定中话语权缺失,2025年金砖国家外长会晤中王毅特别指出“全球南方代表性严重不足”的历史不公。应对这一挑战需从三方面发力:在贸易治理领域,应坚定维护以WTO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推动争端解决机制恢复正常运转。中国通过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实践,已形成150多个国家参与的合作平台,其“高标准、惠民生”的合作模式为多边贸易注入新活力。同时需警惕区域排他性协定,反对以“规则标准”为名的阵营化操作,推动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向普惠方向发展。金融治理改革亟待突破份额分配僵局。IMF数据显示,新兴经济体经济总量占全球39%,但投票权不足30%。金砖国家提出的世界银行股权审议与IMF份额调整倡议,直指全球金融治理的结构性缺陷。中国发起的亚投行通过差异化股权分配,已为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超400亿美元贷款,彰显了新型多边金融机制的包容性。数字与绿色治理需建立全球统一框架。在数字领域,推动《全球数字契约》落地实施,通过2025年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平台构建AI治理共识,弥合发展中国家数字鸿沟;在气候领域,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敦促发达国家兑现气候融资承诺,金砖国家能源低碳转型合作已形成光伏、风电等技术共享机制。二、强化国家战略支撑:构建开放安全平衡各国发展阶段差异决定了应对策略的多样性,但核心在于实现开放与安全的动态平衡。中国的实践表明,通过制度改革与能力建设,能够在全球化浪潮中实现趋利避害。制度型开放是应对规则竞争的关键。樊纲指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与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是中国融入全球价值链高端的基础。近年来中国修订《外商投资法》,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2024年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28%,印证了制度改革的成效。同时需建立“产业安全审查清单”,对关键领域实施精准保护,避免“开放依赖”陷阱。区域协调发展可破解全球化红利分配不均。魏后凯研究显示,东部沿海在全球化中受益程度是中西部的2.3倍。中国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使重庆、成都等中西部城市进出口增速超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区域失衡提供了借鉴。这种“梯度开放”模式,既保持了国际竞争力,又实现了内部均衡发展。技术自主创新是突破霸权封锁的核心。罗德里克指出,中国制造业虽规模庞大,但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曾达59%。华为通过年均1500亿元研发投入,在5G领域获得全球20%专利份额,其突围经验证明: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创新生态,是应对技术脱钩的根本之道。2024年中国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升至2.55%,正加速从“技术引进”向“创新输出”转型。三、推动产业升级:重塑全球价值链地位全球产业链重构加剧了“低端锁定”风险,发展中国家需通过产业升级提升价值链话语权。这一过程需兼顾比较优势与战略突破,实现传统产业转型与新兴产业培育协同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应依托数字化转型。中国纺织业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将生产效率提升32%,出口产品附加值增长40%,证明传统制造业可通过技术赋能重获竞争力。发展中国家可借鉴这种“数字+制造”模式,利用跨境电商拓宽市场渠道,通过柔性生产满足个性化需求,摆脱对低附加值加工的依赖。新兴产业布局需瞄准全球技术前沿。在绿色经济领域,中国光伏产业凭借全产业链优势,占据全球70%市场份额,形成“技术研发-产能扩张-标准制定”的竞争闭环;在数字经济领域,金砖国家联合开发的“跨境数字支付系统”,已覆盖20多个国家,有效规避了单一货币结算风险。这种“赛道卡位”策略,为后发国家实现弯道超车创造了可能。产业链韧性建设需要“多元协同”。疫情期间,中国汽车产业通过“芯片国产替代”与“供应链区域化”双路径,使产能恢复速度较全球平均水平快40%。构建“核心企业+配套集群+备份基地”的产业链生态,建立关键物料储备制度,可有效应对地缘政治引发的断链风险。四、践行普惠理念:实现包容性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可持续性,取决于成果共享的广度与深度。斯蒂格利茨指出,全球化若沦为“赢者通吃”的游戏,终将丧失社会基础。构建包容性发展体系需从利益分配、社会保护、国际帮扶三方面着力。国内层面需完善利益共享机制。中国通过“反垄断法修订”遏制平台资本无序扩张,2024年居民收入基尼系数降至0.466,较2012年下降0.022。建立“全球化收益返还基金”,将外贸企业利润按比例投入民生领域,可缓解“贸易获益与社会成本”的分配失衡。同时需加强职业技能培训,2024年中国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超3000万人次,帮助传统劳动者适应全球化转型。国际层面应强化发展中国家能力建设。中国通过“小而美”民生项目,在非洲实施200多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使当地粮食增产30%;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推出的“中小企业专项贷款”,已支持发展中国家120万个微型企业。这种“授人以渔”的合作模式,区别于传统援助,真正提升了发展中国家的全球化参与能力。全球公共产品供给需要多元协同。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已得到100多个国家响应,形成减贫、抗疫、粮食安全等八大合作领域。通过“多边+区域”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既能弥补发达国家责任缺失,又能满足发展中国家差异化需求,为普惠全球化奠定基础。五、健全风险防控:筑牢安全发展底线全球化深度融合放大了风险传导效应,金融动荡、网络攻击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凸显。构建“预警-处置-修复”全链条防控体系,是应对不确定性的关键。金融风险防控需强化跨境协同。中国建立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将跨境资本流动纳入监测,2024年成功应对美联储加息引发的资本外流压力。金砖国家建立的“应急储备安排”规模达1000亿美元,为成员国提供了金融安全网。这种“双边互换+多边储备”的双层架构,可有效阻断金融危机传导。网络安全防护需要技术与规则并重。针对全球每年超3000万起数据泄露事件,中国构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体系”,推动《网络安全法》与国际规则衔接。在金砖框架下建立的“网络犯罪跨境协作机制”,已成功破获120多起跨国案件,证明技术防御与司法合作结合是应对网络威胁的有效路径。供应链风险治理应坚持“多元可控”。中国实施的“链长制”覆盖21个重点产业,通过“国产替代清单+海外备份基地”策略,将芯片、高端轴承等关键零部件进口依存度从58%降至42%。建立全球供应链风险预警平台,整合WTO贸易数据与IMF经济指标,可实现风险的早识别、早处置。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本质上是发展模式的挑战,而非全球化本身的终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普惠包容”方向,为重构全球化提供了中国智慧。应对挑战需坚持多边主义,通过全球治理改革实现规则公平;坚持创新驱动,通过产业升级提升竞争能力;坚持共享发展,通过普惠合作凝聚共识。唯有如此,才能使经济全球化真正成为“各国共同发展的加速器、全球治理的稳定器、人类文明的融合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坚实基础。